close

最近家裡的寶寶剛滿三個月,在這三個月照顧她的日子,她豪爽不影藏的哭聲實在是讓人頭痛...也因為她表達得夠清楚和強烈,我們便很快的就知道她的需求是什麼,餵奶、換尿布、想找人玩...看著她毫不在意他人的表達自己,得到滿足後就也開心著笑了,對她來說好像不用去在意他人的眼光及評價,一有什麼感覺就立即的表現,當個嬰兒好像真的挺自在的

假設人都能這樣自在的表達,或許就不會憂鬱了?

對我來說,我常常認為憂鬱的個案,大多都滿 貼心 的,因為如果人的本性是像孩子一樣,要哭就哭要鬧就鬧,那把情緒壓抑住不願讓他外放的人,實在是太顧慮到其他人的感受了;憂鬱的心理機轉,主要是自個體將與環境的衝突帶來的憤怒的情緒及攻擊的慾望,轉而向內形成自我攻擊,而長期的處在這樣的狀態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憂鬱症
。所以,憂鬱的人我覺得某程度來說他滿替他人著想,把自己想得太過渺小,過於放大其他人的存在,有些時候我常這樣去同理他們的處境。

若人在嬰兒時期是那麼的直接去做情緒表達,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改變?

在嬰兒時期每個人照顧的嬰兒都不同,有些父母希望嬰兒能夠學會忍耐,對於其情緒較為忽略或斥責,這樣的方式可以說是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面對到的挫折之一
哭鬧是不對、不被喜歡的」,再長大點可能要學會守規矩,上了學要學習與同儕的互動,出外工作也開始要懂得工作倫理,在這過程我們開始學習到怎樣才能符合這社會的互動方式,遵循這樣的方式我們才能獲得某程度的安全和認同,這就是社會化,在這過程其實是很複雜的一個歷程,如何讓自己的本性與配合環境的需求達成平衡,是在這社會生存重要的事

說了這麼多,其實重要的是人其實打從出生就是獨特且有價值的,而我們的情緒和需求也同樣是需要被重視的;當然在成長的過程,我們為了符合這社會的期待,有時也必須學會忍耐及節制,但適時的仍是要傾聽自己的聲音,學會像小孩一樣真實的去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需求,在許多限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去照顧好自己


                                                       心理師的打滾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理師的打滾人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