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7192046_tx2S3.thumb.600_0.jpeg

 

「媽跟你說阿,XX阿姨好嫉妒我有孫女可以抱阿!」

  女兒出生後,我媽便常常來家中幫她的孫女拍照,並且到處與朋友分享她作奶奶的喜悅,從我的觀察她的生活頓時注入了不少希望和盼望,許多與她相同歲數的阿姨和叔伯都很羨慕她,了解之後發現這些阿姨叔伯的小孩,結婚生子的實在不多,大多都是單身及有男女朋友,各自在打拼事業。


  這讓我注意到老人的生活,及近年來浮現的老人憂鬱的問題;前陣子也注意到一些文章,講到隨著醫藥的發達死亡率降低的狀況下,老人的人口比例也越來越高,相對著憂鬱的老人也是越來越多;我在想除了整體老年人口數增加、以及老年人身體老化、功能喪失帶來的影響,似乎這整個環境對於老人,比起過去其實也有滿大的不同。


現代社會的小家庭與少子化

  比起過去的大家族,以及成家後女方就嫁入男方家裡,在台灣似乎現代的家庭更多人是選擇組成小家庭,婚後與公婆同住以及三代同堂的情況,比起過去減少了許多,是否一定要結婚?是否一定要生小孩?傳統的包袱在現代社會,其實漸漸的淡去許多。

  相對著,獨居老人的比例也越來越多;根據內政部老人狀況調查, 65歲以上老人獨居即佔了 13.7%,約 32萬人,只有夫妻同住佔了22.2%,約 52萬人,顯示 65歲以上獨居老人就佔了 1/3。


  老人若身體多病痛,常會覺得自己人老一無是處自我價值感低弱,在人際關係與心理上將會有變化,需要人陪伴的需求度會增加,心理上的負面情緒容易隨之產生,而若在獨居的狀況之下沒有家人的關心,又無自身的交友圈,少了能夠溝通和談心的對象,憂鬱便容易找上門。

  另外,含飴弄孫往往是多數老人渴望的,兒女離巢後的失落,以及忙於工作無過多時間陪伴,則會想要得到另一種補償,這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可愛的孫子與孫女,能夠讓他們重拾照顧人的樂趣,讓自己又有了新的價值,不再是從社會生產線退下的老人,而是在孫女眼中重要且被愛的阿公阿罵;相對著現代的不婚主義及少子化,人老了含飴弄孫反而不見得是那麼的平常,而這相對著也少了一個重新賦予自身一個新角色的機會。

  這部分沒有特別搜尋相關文獻去證實,不過我想生育率降低與老人憂鬱也許會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是值得再去追蹤及進一步研究的。



整體的經濟不景氣

  過去國外的研究發現,社會經濟地位可以當成預測憂鬱的指標,經濟狀況足以影響到健康狀況及就醫行為,造成老人憂鬱的主要因素,以疾病纏身為主,其次是孤單及經濟問題;若社會經濟地位較高,則憂鬱狀況較低,兩者呈現負相關,經濟狀況的好壞對於老人的身體及心理健康狀況有著密切的相關。

  經濟不景氣讓年輕人不敢婚、不敢生,多數時間亦都來工作,哪有時間陪父母亦或是生個娃兒給父母抱,間接也是影響到老人的生活品質;另外,自身的健康狀況不佳,造成家中龐大的醫療費及營養品負擔,若家中無足夠的經濟能力,而醫療費用是由兒女支出,往往亦會帶來自責及罪咎感,這也是在經濟狀況較差的家庭中會發生的問題。



  在醫療技術不斷進步的過程,延長了人類的生命,但對人來說活得這麼長究竟是給了自己更多困擾?還是讓自己更加喜悅?除了生命的長度,生命的品質或許才是更值得去專注和投入的部分。

  老人的陪伴與關懷,除了在社會制度上的協助,從自身對於父母的關心是最簡單也最實際的(雖然自己也並不是貼心的孩子就是...),年邁長者建立自身交友圈和年老後的興趣的建立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畢竟期待兒女能夠一起居住及生兒育女,不如主動拓寬自身的人際關係,或許才是積極的作法!

  而身為夾在為人父母及為人子女第二代的我們,如何兼顧自身事業,兒女教育,父母陪伴亦是難題,也是重要的課題;在忙碌的生活中,如何做好自己能做的,去接納自己不能及的,在兩段親子關係及與自己與自己的關係中達到三贏的局面,會是重要的功課亦是需在生活中去覺察及檢視的。



                         心理師的打滾人生

arrow
arrow

    心理師的打滾人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